
当南湖的风拂过记忆的窗
阳光洒满汤逊湖畔启航的桨
图书馆的灯光仍在心中亮
那些年在纺大的朝朝暮暮
是青春最珍贵的注脚与篇章
岁月流转,步履不停,一批又一批纺大学子从这里启航,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近日,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精心策划《寻迹》访谈微视频,邀请5年内的优秀毕业生重返镜头前,用5分钟的访谈视频,重温在母校的点点滴滴,分享成长与感悟。每一段讲述,都满含对纺大的眷恋;每一个故事,都能勾起我们对母校的追忆。
一幕幕过往,定格成长印记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车间中——这是导师易长海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我从踏入纺大到挥手告别的日子里,刻进青春底色的信念。” 说起在纺大的成长,万振的话语里藏着时光沉淀的温度,那些散落在日常里的片段,像串起星光的线,缀满了他深耕专业、贴近实践的岁月。

而纺大的场景,更像一束束光,照亮他的成长路:纺织科技馆里,玻璃展柜中的智能纺织品泛着微光,深厚的学科底蕴在眼前徐徐展开;课堂之上,老师将功能服装面料的奥秘娓娓道来,让理论知识有了柔软的质感;企业一线间,踩着产业需求的脉络前行,让学术思考接上了生产的烟火气。万振说着这些熟悉的场景时,眼里满是鲜活,也让屏幕这头的我们,仿佛顺着这些场景的脉络,悄悄走进了纺大的时光里——从书桌前汲取理论的养分,到车间里探索实际的答案,那些关于专业深耕、关于自我成长的记忆,一下子就变得滚烫而清晰。
一声声感悟,读懂纺大力量
“入学前,我对纺大的印象还停留在‘穿衣织布’的传统认知里;直到踏入校园才恍然——这里早已打破旧框架,成了艺术、科技与民生交织碰撞的新型领域。”如今任职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的万振,谈及对母校的认知转变,语气里满是感慨。

这些年,武汉纺织大学始终以深厚的学科底蕴为底色,不断拓宽专业边界:从智能纺织品的创新研发,到功能服装面料的技术突破,再到推动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的深度对接,每一处发展都彰显着学校的特色与实力。万振的亲身经历,恰是对母校学科发展的生动注解——课堂上汲取的前沿知识、导师带领下的企业实践、横向课题中对专利应用的探索,学校始终以“产学研融合”为导向,也让他真切触摸到纺大在新型纺织领域的深耕与突破。
一份份收获,承载暖心馈赠
“纺大读研的那些日夜,不只是让我把对化学的零星喜爱,酿成了心底笃定的热爱,更教会我如何让纸页上的学术思考,落地成能回应生产需求的实在力量。”万振提起母校,语气里满是时光沉淀后的温柔——那些藏在纺大的影响,早已像细流般,淌进他职业与生活的每一处。导师易长海教授的指引,是他学术路上最亮的光。不是生硬的教诲,而是一言一行里的点拨。和企业对接需求、跟着团队打磨方案,这些看似琐碎的经历,悄悄帮他摸清了企业运作的节奏,也让后来从校园到职场的转身,少了磕碰,多了从容——没有漫长的适应期,只有水到渠成的过渡。

如今的他,在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的实验室里,继续与电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伴。指尖划过实验数据时,他总会想起纺大曾教给的那句择业初心:“向内看清自己,向外摸清行情。”这十个字,至今仍是他职业路上的指南针,帮他在每一次选择前,都能稳住方向。
每一个5分钟的访谈视频,都是一次与青春的重逢,都是一场与母校的对话。这些优秀毕业生的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武汉纺织大学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现在,这些访谈视频已陆续上线,如果你也想重温纺大时光,感受毕业生与母校的深情羁绊,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追忆属于我们的纺大记忆。

时光会走远,但记忆不会消散
武汉纺织大学永远是
每一位纺大学子心中的温暖港湾
期待更多纺大学子
带着母校的期望与祝福
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更多精彩
也期待母校在未来续写更多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