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南湖的风拂过记忆的窗
阳光洒满汤逊湖畔启航的桨
图书馆的灯光仍在心中亮
那些年在纺大的朝朝暮暮
是青春最珍贵的注脚与篇章
岁月流转,步履不停,一批又一批纺大学子从这里启航,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近日,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精心策划《寻迹》访谈微视频,邀请5年内的优秀毕业生重返镜头前,用5分钟的访谈视频,重温在母校的点点滴滴,分享成长与感悟。每一段讲述,都满含对纺大的眷恋;每一个故事,都能勾起我们对母校的追忆。
一天天笔耕,记录纺大初心
“在纺大的工作间里,曾有一段让我至今难忘的时光——那是埋首书桌、专心打磨论文的日夜。没有喧嚣,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屏幕上闪烁的文字,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日子简单又充实,是我科研路上最珍贵的起点。”提及在武汉纺织大学的读研岁月,董亚妮的话语里满是怀念。

从初入校园的“科研小白”,到逐步掌握学术论文撰写范式,纺大的每一处角落都见证着她的成长:在导师办公室里,与王涛老师反复讨论文献综述的框架;在课题研讨中,跟着团队梳理科技金融领域的研究脉络;在静谧的工作间,用两三个月的时间打磨出第一篇学术论文——即便那不是核心期刊,却让她第一次摸清了科研的“门道”。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串联起她在纺大的学术启蒙,也为后来的读博之路埋下伏笔。
一声声指引,点亮读博之路
“如果不是王涛老师的鼓励,我可能早就放弃读博的想法了。”董亚妮坦言,研二上学期时,因迟迟未能发表高水平论文,她一度担心自己缺少科研成果,难以参与博士申请考核。而转机,恰是王涛老师给予的支持与机遇。

2021年8月,王涛老师带着她参加学术会议,还主动为她介绍博导,帮她打开学术视野;同年9月,又推荐她参与长江水利委员会的两项课题。正是这段课题经历,结合实地调研的感悟,让她找到了新的论文研究方向。“和导师深入交流后,他特别支持我沿着这个方向写下去,王滨院长也给了很多悉心指导。”经过一个月的奋战,这篇凝聚着心血的论文最终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不仅让她重拾读博的勇气,更让她体会到“循序渐进”的学术成长真谛——而这份底气,正是纺大老师的培育所赋予的。
一次次历练,承载纺大温度
在纺大的两年,董亚妮收获的不只是学术能力的提升,还有实践中的成长与生命里的温暖。2021年9月-10月,她作为学生负责人,对接公司实践调研课题,组织37名研究生开展外出调研。其间,某小队的问卷填报出现问题,她冷静与公司负责人沟通,重新协调填报,最终顺利解决问题。“那次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让我学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耐心和沉稳。”

更让她心怀感恩的是,纺大还让她遇见了“人生合作者”——她的同门师弟。因研究方向相似、相处合拍,两人从同门变成恋人;如今,她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农业经济管理博士,师弟也考入同一所学校、师从同一位导师,与她并肩前行。“感谢纺大提供的平台,感谢经济学院各位老师的培养,这里不仅教会我知识与技能,更给了我沉稳的心态和温暖的陪伴。”最后,董亚妮衷心祝福母校:“愿纺大在优势学科领域持续突破,培养更多专业扎实、心怀国家的优秀人才,让纺大人的担当与风采在各个领域绽放!也欢迎更多同学报考武汉纺织大学,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每一个5分钟的访谈视频,都是一次与青春的重逢,都是一场与母校的对话。这些优秀毕业生的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武汉纺织大学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现在,这些访谈视频已陆续上线,如果你也想重温纺大时光,感受毕业生与母校的深情羁绊,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追忆属于我们的纺大记忆。

时光会走远,但记忆不会消散
武汉纺织大学永远是
每一位纺大学子心中的温暖港湾
期待更多纺大学子
带着母校的期望与祝福
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更多精彩
也期待母校在未来续写更多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