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南湖的风拂过记忆的窗
阳光洒满汤逊湖畔启航的桨
图书馆的灯光仍在心中亮
那些年在纺大的朝朝暮暮
是青春最珍贵的注脚与篇章
岁月流转,步履不停,一批又一批纺大学子从这里启航,在各行各业绽放光彩。近日,武汉纺织大学研究生院精心策划《寻迹》访谈微视频,邀请5年内的优秀毕业生重返镜头前,用5分钟的访谈视频,重温在母校的点点滴滴,分享成长与感悟。每一段讲述,都满含对纺大的眷恋;每一个故事,都能勾起我们对母校的追忆。
一帧帧过往,勾勒纺大研路
“从本科时忙着认识、感知世界,到读研时试着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甚至主动去创造价值,纺大的学术时光,教会我的远不止知识。”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届硕士毕业生张文化,如今任职于湖北经济学院研究生处,回忆起读研岁月,一段关于毕业论文的经历仍清晰如昨。

还记得那个深夜,他反复修改论文至凌晨,想着先发给导师刘珊教授,等次日再回复,便准备休息。可消息发出后,刘教授几乎立刻接收了文档——这份突如其来的严谨态度,让他瞬间忐忑起来,也多了一份莫名的感动,索性放弃休息,静静等待反馈。没想到仅过一小时,导师就发回了修改版:从论文框架的调整,到字句细节的打磨,每一处修改都透着认真。更让他暖心的是,他是研二才转入刘教授课题组的“半路弟子”,但导师始终一视同仁,悉心指导从不打折。后来再翻看那些修改稿与最终定稿的对比,看着自己的文字从“青涩”走向“专业”,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而这份治学态度,也成了他后来工作中最宝贵的“底色”。
一声声感慨,记录纺大跨越
“2015年我走进纺大时,它还是一所普通省属一本;2022年我毕业时,徐卫林校长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到了2024年,母校又成功拿下博士授权单位——纺大的每一步成长,都让我们这些校友既骄傲又自豪。”谈及母校的变迁,张文化的语气里满是振奋。

在他眼中,纺大的“努力”藏在每一个看得见的变化里:从学科实力的稳步提升,到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再到如今博士授权单位的落地——这不仅给了像他一样的毕业生“再续纺大缘”的机会,更给了在校学弟学妹们保研深造的新可能。“母校总在默默为我们搭建更大的舞台,让我们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一段段初心,留存纺大厚泽
“刚入职时我完全是‘新手’,连研究生招生考试里‘考点单位’和‘招生单位’的概念都分不清;2022年底疫情全面解封,研考前一周更是三次调整考场编排,还要协调物资调动、试卷匹配。”张文化坦言,是纺大“自强不息”的精神,一次次推着他往前走。每当觉得难撑时,“我是纺大人”的念头就会涌上心头,骨子里的韧劲被重新唤醒——他一遍遍和同事商讨方案,一点点摸索解决办法,而这份力量,不仅来自母校的精神传承,更来自刘珊教授在学术上的引路、在求职规划上的建议,来自纺大七年时光里沉淀的“严谨”与“坚持”。

“纺大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做学问、如何工作,更教会我如何做一个有担当、能坚持的人。”如今,作为曾经的纺大学子,张文化也想向更多人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报考武汉纺织大学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相信在这里,你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成长与精彩,遇见不一样的人生。”

每一个5分钟的访谈视频,都是一次与青春的重逢,都是一场与母校的对话。这些优秀毕业生的故事,不仅是他们个人成长的见证,更是武汉纺织大学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现在,这些访谈视频已陆续上线,如果你也想重温纺大时光,感受毕业生与母校的深情羁绊,不妨扫描下方二维码,一起聆听他们的故事,追忆属于我们的纺大记忆。

时光会走远,但记忆不会消散
武汉纺织大学永远是
每一位纺大学子心中的温暖港湾
期待更多纺大学子
带着母校的期望与祝福
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更多精彩
也期待母校在未来续写更多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