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的雁群为什么一直鸣叫?
这鸣叫声是由“头雁”发出的,它是整个雁群奋勇向前的号角。它是高昂的、激越的、鼓劲的、底气充足的,它给大雁们以极大鼓舞,激发出大雁的飞行动力,焕发出大雁的飞行活力,使整个群体保持着旺盛的飞行状态。
“头雁”带动“雁群”的嬗变
武汉纺织大学领导认为,学校事业要发展,仅靠拔尖人才的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形成学术团队,发扬协作精神,发挥群体优势。目前,在这些出色的专家学者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个优秀的学术团队。他们朝气蓬勃、才思敏捷,在国内外学术舞台上频频亮相,不仅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学术地位,而且为学校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扎实稳固的基础。
在多年的科研教学实践中,徐卫林深知要想推进纺织材料这一学校优势学科更进一步,单凭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他总是积极吸纳青年教师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并从自己的科研经费中拿出资金来帮助他们开展研究、提升水平。同时,徐卫林还担任了“纺织实验仪器学”、“纺织专业外语”、“高分子材料科学导论”等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他注重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讲解知识点,让专业课也变得生动起来;他教学生自我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们先自主研究,再课堂讨论,最后他再进行点评。“徐老师从不要求我们弄懂全部知识,只要求我们对某一方面进行仔细研究。”纺织材料专业研究生杨云说,“大家都很喜欢上徐老师的课,因为他的教学方法很能激发我们的思维。”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维克多·耶夫根耶维齐·库茨米切夫博士、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曾庆福教授、澳大利亚著名纺织专家***教授、国家“863”重大专项研究专家于伟东教授……当这些响当当的顶级科学家站在讲台为师生讲学时,怎不令人倍加激动,倍加珍惜?
高飞的雁阵中,张文辉副教授的行迹分外耀目。
这位曾在武汉纺织大学毕业留校任教、获香港理工大学时装及纺织品设计文学硕士的青年教师,在香港、意大利等地多个国际顶尖时装品牌公司担任设计总监,拿国际服装设计大奖拿到手软,有着令人羡慕的求学和工作经历。
当这名国际顶尖时装设计师重新站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介绍当今时装设计最前沿的趋势时,前卫、新锐的思想足以震撼教室里每一个学生。
学生听得仔细,张文辉讲得更是精彩。张文辉认为,学生长期沉浸在书本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对服装设计以为是很多新奇的元素复杂化地堆积,设计理念已经远远落伍,如果不唤醒他们对时尚前沿敏感的嗅觉,这样的毕业生出校门后很难站在时装设计最前沿。
张文辉说,他最大的成就感并非来自他在海外的辉煌经历。“我作为一个授业者,想教自己学生。”他说他愿意引导自己的学生去“触碰”时装设计最前沿。
用他的话说,在顶尖时装公司当设计总监带来的成就感是短暂的,但当老师传道授业带来的成就感却是一生的。
他自如地扮演着授业者的角色,从时装设计最前沿感受、提升、收获,再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传授给年轻的一代。
如今,在武汉纺织大学,一队队雁阵已经腾飞而起,即将掠空而去。
受学校为顶尖人才配备团队的启发,该校服装学院形成了一套“工作室”模式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服装学院为孙菊香、钟蔚、张文辉、胡晓东等优秀教师成立服装设计工作室,打破了原来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种培养途径与措施,促使学生自主全面地接受学习,在做项目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更专业更贴近实际的课外教学。
工作室模式的开展就好比形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老师自己在科研项目中要求学生主动去参与,师生齐心协力,既能使工作高效的完成,又有助于教学实践的进行。孙菊香工作室负责了上海世博会主持人服装、湖北电视台春晚等一些大型演出的服装设计;钟蔚工作室为新丝路国际海洋小姐大赛设计表演服装;张文辉工作室为一些知名品牌担当设计顾问,这些项目都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的。
工作室模式孕育出来的直接成果,就是该校学生在各类设计大赛中屡屡斩获大奖。在2008中华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上,林森、李辉的作品《勇》获童装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在时尚长宁?第五届中国十大服装高校时装设计大赛中,纪超的作品《衣度同构》喜获金奖;在美国ART OF FASHION时装设计大赛中,孙艺菲凭借作品《WHY NOT》闯入决赛,成为中国内地唯一的入选选手,赴旧金山De Young Museum博物馆参加金奖的角逐……
团队工程是一项高瞻远瞩的事业,头雁只有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培养出一批批强壮的大雁。当一只领头雁竭尽所能后,其他强壮的大雁就会顶上去,使雁阵以较快的速度作长距离飞行。头雁如此轮换不已,始终保持充沛的体力飞在最前面。(荆楚网 记者姚启慧、吴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