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的学校发展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但在武汉纺织大学众多顶尖科研人才的心中,却注定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经天纬地五十年园丁育桃李,勤奋自强半世纪热血铸辉煌。在学校52年的发展历程中,纺大靠什么思想引导、靠什么使命驱动,精心设计、精心打造全国纺织类顶尖人才队伍科研?
抬头仰望,答案就在写在这辽阔的长空——
排成“人”字形的雁群,掠过晴空。“人”字形尖端,始终有领头雁领飞。因为领头雁能承受最大的阻力,保证雁群飞行的速度。领头雁还能识别方向,担当指挥,带领群雁飞向目的地。
如果把全体科研人员看做雁群,顶尖人才无疑就是最前端的头雁!
近年来,纺大科学研究捷报频传,学校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内的一批重大科技和教学成果。这份厚重的成绩单背后无不凝结着徐卫林、曾庆福、夏明桂、张建钢等一大批顶尖级人才的心血。他们,不就是飞翔在雁群前面的“头雁”吗?
头雁理论告诉我们,造就一个项目乃至一个行业的领军人才,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立足国内纺织科学最前沿所必需的重大举措,也是未来着眼走出国内、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大气魄引来“头雁”聚集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0年3月25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工作会议正在召开。
在会上,很多人都在期待着那个神圣时刻:会上,省领导将亲自颁发一年一度的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这个奖项代表的是湖北省乃至全国最顶级科学水平,获奖者能获得这样的荣誉既是对科学成果的肯定,更是对领军人才这一概念的最高级别的认定。
这届表彰大会上,武汉纺织大学副校长徐卫林教授获得了“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并获奖金100万元。
几个月后,人们或许忘记了这次获奖的某些细节,但不会忘记徐卫林教授获奖项目的名称——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
“这个名字是我取的。”徐卫林说,“嵌入是计算机软件设计的专业术语,嵌入式纺纱就好比在大的软件平台上嵌入不同的模块。这一技术使纺纱工业突破了两个极限:纺纱支数的上限和纺纱工艺对原料长度、等级、品种等要求的下限,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可纺纤维的范围。”
在传统环锭纺纱中,纱线断面纤维极限根数一般为37根;而在嵌入式纺纱中,高品质超高支纱成为可能。这一技术改变了多年来人们为了纺出超高支纱,不断在提高纤维长度、细度、强度和改造牵引设备上动脑筋的思维定式。
在生产中,用这项技术纺纱带来的变化十分可观:原来66支羊毛只能做60支纱线,在嵌入式复合纺中可以纺80支纱;到目前为止,这项技术已经在生产中实现了棉纱500英支,毛纱500公支的超高支纺纱,并使普通生产中的落棉、落毛、兔绒以及原先不可纺的羽绒等纤维,能在环锭纺纱机上形成较高支细纱,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低支高纺的技术。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评价道:“这是对传统纺织技术的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必将对我国纺织行业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才就能推动一个行业跨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向“头雁”致敬!
十多年来,武汉纺织大学就一直坚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头雁”相聚在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通讯院士、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863”重大专项研究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等等,不胜枚举。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学校领导对于人才的渴望和礼遇。“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在的人,留住优秀的人,培养未来的人”是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
武汉纺织大学对优秀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出台的多项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无疑是让人羡慕的。对拔尖人才倍加爱护和关怀,积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良好的人际氛围,并根据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积极推荐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训。
知名设计师、副教授张文辉曾经在吃饭时无意中提出想去圣马丁大学进修,校党委书记尚钢了解情况后当即对他说,“好,就派你去学习半年,学校的事情你不用担心,你好好在外面学习。”
这是这种对拔尖人才倍加爱护和关怀,激发出了他们攻坚克难、舍我其谁的精神力量!回望不少拔尖人才成长的经历,我们分明感受到的是学校领导爱才的情感、识才的慧眼、选才的方略、聚才的气魄!
“没有哪个学校,能有如此大的自主性和容忍度,给予优秀人才这么好的成长环境。”一所部级大学的教师禁不住伸出大拇指,啧啧称羡。
但是,武汉纺织大学做到了!(荆楚网 记者姚启慧、吴珍珍)